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揭秘娶四个寡妇为妻的痴情皇帝

时间:2024-08-25访问:10来源:历史铺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 904年一-954年)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绝对算得上是个传奇人物。他从一个普通士卒干起,白手起家,戎马倥偬,在数十年的攻伐混战中,从低级军官到高级将领,从枢密使到节度使,最终黄袍加身,荣登帝位,且治国有方,政绩斐然,堪称五代十国诸帝中的佼佼者。相比于开国创业,郭威在情感和私生活方面更为传奇。据《新五代史》记载,郭威有“一后三妃”,分别是柴氏、杨氏、张氏、董氏,四任正室在嫁郭威之前均嫁过人。清人赵翼也称,郭威“统计前后四娶,皆再醮妇”(《二十二史札记》),都是清一色的寡妇。

郭威的第一-任正室是柴氏。据《东都事略》记载,柴氏原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嫔妃,同光四年(926年) 四月,庄宗去世,柴氏等众嫔妃成了寡妇。继任的明宗李嗣源为俭省开支,将柴氏等人裁撤出宫,发遣回乡。回乡途中,柴氏遇见了当时担任低级军官的郭威,对其一见倾心,不顾父母反对,执意要嫁给郭威。郭威对柴氏也见钟情, 两人于是结成夫妻。郭威年轻时有很多毛病,喜欢酗酒、赌博、动粗,不拘细行,柴氏时常苦口婆心地进行教导和谏止。没几年,柴氏便-一病不起, 香消玉殒。郭威称帝后,追封柴氏为皇后,谥号“圣穆”

郭威的第二二任正室杨氏也是个寡妇,而且曾两次嫁人,两次守寡。杨氏年轻时,以美貌而被选人后梁赵王王镕宫中为姬妾。天佑十八年杨氏在片混乱中流落民间,(921年)十二月,王锦死于官廷政变,石光辅也死了。此时,郭威的数年后,后嫁给一个名叫石光辅的平民。结发妻子柴氏也已去世,郭威闽听杨氏美而贤,求娶为继室。杨氏之父杨弘裕不肯,后经杨氏之弟杨廷琼的极力提合,二人成婚。杨氏嫁给郸威后,持家有方,将郭家上上下打点得非常周到。后晋天福036一94)末年,杨氏去世。郭威称帝后,追封杨氏为波妃。

驱成的第 三任正室为张氏,在嫁给郭威前也曾嫁过人。张氏出身官宦世家,父郭成亲张同芝在王铭手下当谐呈官、检校工部尚书。王溶死后,张家家道败落。前来平乱的军队中有名裨将武从谏见来氏年功可爱,又无归宿,便将她带回太原老家,给儿子当媳妇。后来,张氏的丈夫去世,张氏守寡。当时,郭威身在太原,由于第二任正室杨氏已逝,便娶了张氏。郭威富贵后,张氏被封为吴国夫人。乾柘三年(950年)十一月,后汉隐帝刘承祜因猜忌郭威,下诏尽杀羁留在东京的郭威家属,张氏等家眷全都被斩首。郭威称帝后,追封张氏为贵妃。郭威的第四任正室为董氏,与前面三任不同的是,董氏是以侧室身份嫁给郭威的,不过董氏与柴氏、杨氏、张氏样,也是个死了丈夫的寡妇。董氏是一个底层小吏的女儿,镇州之乱中与家人失散,被-位牙将收养为女。13岁时,董氏回到亲人身边,由大哥董瑪做主,嫁给后晋一位名叫刘进超的官员为妻。后晋灭亡后,刘进超被掳身亡,董氏寡居洛阳。郭威带兵路过洛阳时,听说董氏新寡无依,便将她聘纳为妾。郭威称帝后,没有正室,于是将董氏升为正室,册封德妃,董氏成为郭威的贤内助。广顺三年(953年)夏,董氏染病而亡。

除了柴氏、杨氏、张氏、董氏四任正室,郭威还有皇甫氏、刘氏、李氏等嫔妾,但这些嫔妾出身不详,也未能成为郭威的正室。可以说,郭威的四任正室全是夫死再嫁的寡妇,而且杨氏还当过两回寡妇。封建时代,礼教强调妇女从一而终,夫死守寡,一般不再改嫁;而男子除非丧偶或条件差劣,也一 般不愿娶寡妇。郭威为什么娶了四个寡妇?有人说他“不忌口”,有人说他“重口味”,还有人说他是“寡妇控”。对此,清人赵翼也表示“不可解也”(《二十二史札记》)。

郭威本姓常,出身寒微,早年丧父,母亲迫于生计,带郭威改嫁到郭家,于是改姓郭,‘ 幼随母适郭氏,故冒其姓焉”(《五代会要》)。在郭威看来,连母亲都能以寡妇身份改嫁,他为何又不能娶寡妇呢?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乱,门阀士族已经彻底灭亡,活跃于政坛上的人物多半出身于草莽和社会下层,礼教门阀思想非常淡薄,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发生 了很大变化,只要有姿色或好品行,哪怕是寡妇,也会受到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的垂青而续娶。后唐明宗淑妃王氏、后晋出帝皇后冯氏就是寡妇出身。应该说,续娶寡妇之事,在割据政权统治者中大量存在。郭威起初条件差,后又接连丧偶,续娶寡妇也无可厚非。

虽然娶的正室都是寡妇,尽管四人均没有给郭威留下一一个子嗣,但郭威对她们却一-往情深, 特别是对柴氏和董氏更是一- 片痴情。郭威当初对柴氏非常钟爱,爱屋及鸟,对柴氏的侄子柴荣也非常器重,并将其收为养子,以接班人来培养。

郭威登上皇位时,柴氏早已是千里孤坟,荒山寂寂无以为报。郭威力排众议,以死去的柴氏为皇后,并称赞她“体柔仪而陈阙看,芬若椒兰;持贞操以选中理,誉光图史”(《旧五代史》),以慰其在天之灵。为了柴氏,郭威没有立皇后,使“中宫虚位”(《新五代史》),任何女人都无法取代柴氏的位置。

对死去的要氏如此,郭威在董氏身上也投入了大量情感。郭威虽不立量氏为皇后,但对她非常上心。董氏染病后卧床时,郭威因战事家泊、需要去兖州亲征,因此对董氏放心不下,眷恋不已。董氏知道丈夫体贴自己,非常感动,强打精神勉励郭威安心出征,不必担心。郭威听后十分感动,临行前再三命御医好生照顾董氏。征战期间,郭威数次派人探望董氏,以示相思和牵挂。兖州平定后,董氏已经奄奄一息,郭威快马加鞭赶回京城,见了董氏最后一面。 董氏死后,郭威悲痛欲绝,亲自料理丧事,并为之“辍朝三日”(《旧五代史》)。

董氏的死,对郭威打击很大,以至于这位常年征战沙场的健壮武夫也支撑不住了,身心迅速崩溃。董氏死后半年,也就是广顺三年(953年)十二月,郭威因丧妻心痛,卧病不起,于显德元年(954年)正月与世长静,追随数位夫人而去,享年51岁。

郓威死后,葬嵩陵,一后三妃皆陪葬。临终时,郭威遗令丧葬一切从简,“只令着瓦棺纸衣葬” (《旧五代史》)。郭威之所以要求薄葬,除了郭威生性简朴,防止陵墓被盗,还有一 点不容忽视,即他希望和自己心爱的四位正室永远安静地长眠地下,不受外人打扰。

后周太祖郭威简介

(904年9月10日~954年2月22日),字文仲, [1]  邢州尧山县(今河北省隆尧县)人。 [2]  五代时期后周开国君主(951~954年在位),顺州刺史郭简之子。

出身将门世家。 [3]  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加入后唐庄宗李存勖亲军。后协助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凭借佐命之功,累迁检校司徒、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平定河中,镇守邺城,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发动兵变,攻破开封,推翻后汉隐帝,不久率军抵御契丹,在澶州受部将推戴,黄袍加身,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即皇帝位,建立周朝,史称后周。在位期间,崇尚节俭、虚心纳谏、改革弊政,促进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好转。 [4]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因病驾崩,享年五十一岁,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嵩陵。死后由养子郭荣继承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