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5访问:16来源:历史铺
东坡肉的诞生地就是在黄州,它诞生于苏东坡的匮乏时期。苏东坡用大白话记录了当时猪肉地位低下、富人不理、穷人不会吃的现实,又交代了菜的基本做法。最关键的两点,一是少放水,二是小火慢炖。后世千年,工艺、调味纵有千变万化,这两点是共同坚持的。这决定了东坡肉的基本口感,就是极致软烂。
但是苏东坡在民间最有影响力的创作,恐怕要数东坡肉,这道菜记录在他的《猪肉颂》中:“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东坡肉在刀工上,以大为美。直到清代,东坡肉才逐渐变小,一份东坡肉被分成10块、20块,每块一两多,主要原因是为了缩短烹饪时间。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苏东坡是个标准“甜党”,他喜爱吃各种能把周围人齁着的食物。可以猜测,东坡肉最早的口味,也很可能就是甜口的。
东坡肉如今作为浙江菜的代表,长盛不衰。东坡肉能一直流传下来,除了文人加持,一定还有它自身独特的原因。这就是脂肪,尽管东坡肉小火慢炖的做法,已经尽量去除了多余脂肪,但实际上,最后肉中的脂肪含量仍然非常高,加上甜口的调味,这完全对应了人刻在基因里的味觉本能——对高脂肪、高甜的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