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5来源:历史铺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在长期历史积累中形成的通俗长篇小说。就其通俗性来说,它与民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抑或说它是民间土壤的直接产物。其长期历史积累的形成过程又在另一层面指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是在长期的民间三国故事的积累过程中逐步演变并最终于元末明初这一历史时期形成,而伴随这一成书过程的则是民间三国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民间潜在意识。这一意识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中以演变中的三国故事为载体实现着其自身的递嬗。所以,本文旨在借助《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通过对其成书过程中民间潜在意识的发展流变的探讨,来考查元末明初的民间潜在意识的形成过程。
(一)概念的界定
这里所需要界定的概念是民间潜在意识。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市井文化形成之后,为了在古代文学思想的研究视阈内更好地把握影响文学发展的潜在的社会因素,故我将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潜在社会因素分为民间潜在意识与文人士大夫意识两个系统。文人士大夫意识以其内容和形式的“雅”的特点成就了其“精英性”,这种“精英性”决定了此种意识只能存在于知识分子之间,不可能下落到民间。而民间潜在意识则是以“俗”为特点,它呈现出迥异于文人士大夫意识的状态。所谓“民间潜在意识”是指潜伏并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意识形态,是民间“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它于主流意识形态是相对独立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其相对独立性使之在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视阈中自成一个系统。但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文人士大夫化,促使民间潜在意识不得不与文人士大夫意识构成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社会因素的两个不可忽视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