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5访问:14来源:历史铺
在古代电视剧或者电影中,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情节:主角人物吃完饭以后,直接在桌上丢下一块碎银子,也不问老板这顿酒菜多少钱,直接就走了,而小二从来也不拦着,这是为何呢?
其实,商人怎么可能会做赔本的生意呢?如果真的有人愿意留下一块碎银子,也不需要商家老板找钱的话,基本上就可以说明这顿饭菜的价值不及一块碎银子。在古代,银子的流通率是非常广的,有钱人家里会储存非常多的银两,大的银子叫作元宝,大元宝约为50两,小元宝约为5两到10两,而碎银子的话肯定是不到5两的,可即便是这样,买一顿酒菜的钱肯定是绰绰有余的,因为在古代一般的人家里,银两都非常少,哪怕是碎银子也是一样的!
古代人用得最多的是铜板,吃一顿饭大概能花个几百个铜板,像街上卖的烧饼、包子基本上都只需要一两个铜板,一顿好酒好菜能有一百个铜板也就不错了,而一两银子大概能够换2000个铜板,所以这碎银子估计约为一两银子左右。
如果古人吃完饭不问商家找钱,商家自然是乐意的,要是没有碎银子去吃饭,像普通的小店每天收入最多的就是铜板。一块碎银子的价值这么高,怪不得古代人吃完饭不问钱就走了!
所以很多古人行走江湖的时候,身上都会带一些铜板和几两碎银,以备不时之需,像大元宝这种价值极高的银两几乎都会放在家里储存着,用来购买贵重的物品,比如房屋地契等等。
古代银两的使用
在宋代以前,中国出产的白银很少,银两是很少在市面上流通的,当时的货币是铜钱,基本上是以文、贯为单位。
历史记载,澶渊之盟中宋朝每年进贡给辽国的白银三十万两,注意这不是货币,只是一种硬通货,最主要的作用是当成一种高价值的贡品。
怎么来的呢?中国依靠输出瓷器、茶叶、手工艺品等到西方国家,收获的大多是银元和银锭。因为,当时西方国家使用的硬通货币是白银。
中国在民间使用银两的制度起源于明朝,也是通过对外贸易的方式,从国外换来大量的银子。
主要来源地有两个:
1、日本。日本当时有丰富的金银储量,他们对中国的铜钱十分热衷。因此,铜贵银贱,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2、欧洲列强。大航海时代,欧洲列强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白银。作为购买中国奢侈品(丝绸、瓷器等)的付款货币,流入中国。
“大发展”的时代在清朝,银子作为普及货币大量被使用,那时对银两的统称为“宝银”。
到了晚清,其铸造与发行,清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市场上出现了官府铸造的纹银、海外银元、碎银子、铜钱共同流通使用的情况